周五这场行情,有点熟悉。
图发不出来,有能力的自己去看:
重压之下岂有完卵。川普放话后,半年前的“四月暴跌”又一次上演——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杀跌、纳指盘中暴跌超3%、标普创半年最大单日跌幅,连道指都罕见连跌五天。
高风险资产全线溃败,唯独避险品种——黄金、美债齐齐拉升。
PS: 美债价格和收益率成反比,图中为收益率,收益率下跌代表美债价格上涨。
这次导火索,不是数据,不是美联储,而是特朗普的关税威胁。一句“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更高关税”,直接点燃市场恐慌。风声未定,资金立刻转向防御。
芯片领跌,全线血流成河
科技股这次没能顶住。
芯片板块成了重灾区,费城半导体指数暴跌6.3%,AMD、高通双双跌超7%,台积电美股也没幸免,收跌6.4%。AI概念股同样被砸,Cadence、Synopsys盘后继续跌超3%-4%,几乎把本周涨幅一夜清零。
曾被捧上神坛的“科技七巨头”全体哑火——英伟达、苹果、亚马逊、特斯拉全线大跌,苹果跌3.45%,特斯拉跌5.1%,英伟达跌近5%。这一轮回撤,连带标普科技权重股整体跌逾4%,AI板块ETF重挫,机器人指数也跟着掉了4个点。
市场逻辑很简单:特朗普的关税预期+全球制造链紧张=科技股估值泡沫被重新定价。
稀土矿股逆市飙升,中国新政点燃避险逻辑
和半导体的暴跌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稀土板块的“逆行”。
就在美股开盘前,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相关物项与技术实施出口管制,这等于在贸易博弈中又丢出了一枚“资源炸弹”。
消息一出,美国稀土概念股全线起飞。USA Rare Earth盘中一度暴涨20%,MP Materials涨8.4%,Energy Fuels涨3.3%,Ucore Rare Metals涨8.4%。高盛追踪全球稀土矿企的指数更是单日飙涨10%。
这其实不难理解:稀土是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命脉。若出口受限,美国本土企业预期紧缺,自然成为资金追逐的“稀缺资产”。
一句话总结:特朗普打关税,稀土变避险。
大宗商品与加密货币“踩踏”式暴跌
被拖下水的,还有大宗和加密货币。
原油与铜——这两大经济风向标——在美股开盘后同步跳水。WTI原油盘中跌逾5%,收在58.9美元/桶,创下5个月新低;伦铜日内暴跌近6%,直接吞掉前两周涨幅。
比特币更惨,盘中从11.25万美元高点闪崩至10.46万美元,跌幅近15%,创6月以来最差单周表现;以太坊跌超20%,几乎腰斩式暴力清算。
Coinglass数据显示,过去24小时内,加密货币全网合约爆仓超191.41亿美元,爆仓人数高达162万人。
避险情绪蔓延得比病毒还快。资金从风险资产全线撤离,黄金、美债成最大赢家。
黄金重返4000美元,美债收益率暴跌
美股开盘后,黄金突然被“买爆”。
COMEX期金一度拉升至4038美元/盎司,重新站上4000美元关口。现货黄金周线连涨八周,涨幅超3%。这是典型的“恐慌期配置”,资金从股市和加密货币逃出后第一站就是黄金。
同时,美债收益率大幅跳水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跌破4.04%,日内暴跌11个基点,创三周新低。
欧债市场也同步响应,英债、德债收益率齐降,避险买盘全面爆发。
如果你还记得4月那一波行情,这个节奏是不是很眼熟?——美股崩、债金涨、油铜跌、VIX飙。上一次“暴跌日”,背景是通胀超预期;这一次,是关税阴云。
VIX恐慌指数飙涨30%,情绪彻底崩了
衡量市场恐惧程度的VIX指数,周五晚间暴涨31.6%,突破20点关口,创8月以来新高。
这意味着——市场进入“情绪主导”阶段。理性暂时下线,谁来都得先跑。
更糟糕的是,标普、纳指、道指三大指数集体录得近半年最差单周表现。
标普500收跌2.71%,本周累跌2.43%
纳指收跌3.56%,本周累跌2.53%
道指收跌1.9%,本周累跌2.73%连涨四周的中概股也没躲过去,金龙中国指数单日暴跌6%,本周跌逾8%。
阿里、百度、小鹏汽车全线大跌,蔚来跌超10%,文远知行更是跌到地板。
从盘面结构看,这轮暴跌不是简单的获利回吐,而是资金在“重新定价”。
美股过去几个月的强势,很大程度靠AI、靠科技抱团维持。但这种结构本身就脆弱,一旦预期破裂,跌起来就快。
与此同时,避险逻辑全面启动。黄金八连涨、美债收益率两连降、美元指数下行——典型的“震荡期避险配置信号”已出现。
从大的逻辑上,月贸易战升级以来,美方频繁出牌:加关税、换话题、打行业主意,我们多数是在应对。
但9月16日马德里谈判之后,北京开始加速主动出击。
主要是三招。
第一,大豆。基本停掉美豆进口,让特朗普必须动用财政补贴去稳农民票仓。
第二,芯片。对英伟达AI芯片的出口进一步收紧,直接冲击美国算力供应链。
第三,稀土。10月9日宣布新规,11月8日起执行,含0.1%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再出口要获批,这等于对美FDPR长臂管辖的反击,掐的是美军工和新能源制造的咽喉。
这一套下来,美国的反应其实说明问题——特朗普坐不住了。
他一边摇摆着“月底见面”的承诺,一边又把加征关税的威胁端上桌。这说明他手里已经没什么新牌可打,只能拿“关税”这张老牌硬撑。
从交易层来看,如果后续特朗普的关税细节进一步落地,市场大概率会进入一个“风险重定价+避险溢价”的双向行情。
半年前的“四月暴跌”,市场在两周内修复;这一次,关税阴云叠加大选周期,修复可能不会那么快。
——如果你是短线资金,防守比进攻更重要。该锁仓锁仓,该止盈止盈。
——至于中线机会?还是等特朗普的下一句“嘴炮”落地再说吧。
对美股打新有何影响?
这场“特朗普式暴跌”,对美股打新市场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。
首先是市场情绪的急冻。
过去两个月,美股IPO市场刚刚恢复元气,Figure、Gemini、BGIN、Fermi等一连串新股带来了不错的赚钱效应,不少散户、机构甚至又开始追小盘IPO。但周五这波暴跌后,风向彻底变了——资金立刻从高beta资产(即波动性高、估值高的成长股)撤出,之前Cris说过,新股发行端最怕的就是这种情绪逆转。
所以短期来看,高估值IPO的定价窗口基本关闭。
美股IPO的定价依赖二级市场情绪,一旦标普、纳指双双创半年最大跌幅,承销商立刻会压价、延后发行,或者缩减募资规模。之前市场还在传下周会启动申购的几只科技新股,很可能都要延后。
尤其是那些打AI、芯片、算力概念的新股——原本能借AI泡沫高估值发行,如今被当成“避雷区”。投资人会要求更低的发行价、更高的折扣才能认购。这种情况,其实承销商也不敢太激进。
其次是短线套利机会减少。
今年上半年很多打新的赚钱逻辑,是“超低发行价+开盘秒拉+一日游”。但当市场波动率飙升、流动性紧张,开盘溢价空间会明显压缩。过去那种“开盘必涨20%-50%”的模式,很可能告一段落。你会看到更多Figure、Gemini那种上市首日高开低走的情况。
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分悲观,虽然对散户来说,短期打新难度上升、收益预期下降,但中期来看也并非全无机会。
如果行情持续低迷,市场情绪冰点,新股发行价被迫打折,反而可能孕育阶段性“捡漏”。尤其是那些有实质盈利、估值未被过度炒作的中小型企业,在寒冬期反而可能成为“防守性打新”的标的。
还有一个微妙影响是——券商的分配政策。
当大资金退场、机构冷淡时,小券商、小盘股反而可能提高散户配售比例。例如之前在BBAE、盈L、华S上出现的“小单全中”现象,未来可能再度上演。
所以Cris的看法很简单。根据历史经验来看,美股每一轮中期调整——无论是2018年的一番战,还是2022年的通胀高点——最终都伴随着新股市场的“报复性补涨”,没有例外。
市场的节奏从来不是单边跌,而是恐慌过后,资金会重新定价、重新找方向。只不过,这一轮的导火索是特朗普的关税言论,性质不一样——它不是数据面的错位,而是政策预期的突变。这样的情绪杀伤力更强,恢复也会更慢。
现在的美股IPO市场,等于提前进入了“秋天模式”,资金收紧、定价窗口关上、风险偏好下降。行情没企稳前贸然冲进去,很容易被情绪反噬。这个阶段的打新策略,最重要的是“稳”,要收一收杠杆,控制申购额度,宁可少打,也不要孤注一掷。
真正值得盯紧的,是那些被市场推迟上市、但基本面不错的公司,它们的档期延后,其实是在为下一波反弹蓄力。一旦情绪修复,这批积压的“滞发行”往往能率先补涨,成为下一轮行情的领跑者。
以上内容仅为个人分析记录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打新有风险,参与需自担。关注我,持续分享港美股打新策略与实操案例,少走弯路,多看风口。
考虑港美股打新但没准备好港美股账户的朋友,或者想交流经验的朋友都可以添加微信交流⬇️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