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斯达克节前在官网宣布,又要“收紧”上市规则了。

Cris总结了一下,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。
第一,公众持股市值从500万美元提高到1500万美元。
这是一刀切断低流通盘“人为制造暴涨”的根源。过去不少票在IPO时流通盘极小,公众持股比例甚至低于5%。一旦上市,几个机构就能轻松控盘,随便拉高股价20倍,然后派发给市场。现在直接要求公众持股市值超1500万美元,相当于让你“必须给市场留下足够多筹码”,割韭菜的空间没了。
第二,募资门槛提高,尤其针对中国公司,最低募资2500万美元。
实话实说,过去几年美股上市首日暴涨最离谱的几乎都是中概小票。而且很多都是“借壳型”、“讲故事型”企业,募资金额只有几百万,真正用于业务发展的比例极低。
第三,快速退市机制将更严厉,市值不足500万美元将加快退市。
很多上市公司一旦失去热度,成交量枯竭、流动性枯死,却还挂在交易所混存在感。现在纳斯达克直接要清理这些“死股”。
第四,交易所将加强对异常交易模式的调查并主动报告SEC与FINRA。
针对“拉高出货”式操作,即小盘股上市首日暴涨后迅速跳水,背后如果有操纵痕迹,将触发调查。以前这些操作在灰色地带,现在则有可能面临联邦监管介入。
总的来说,这次改革的目的很明确:打击市场操纵行为、提高流动性门槛、清理无价值挂牌。而且,这不仅是纳斯达克的动作。美国SEC今年也在施压,要求核查公司业务真实性,尤其是针对中概股。原因大家都懂的——大环境博弈在持续,资本市场监管的信任门槛也在变高。

那问题来了——我们还能不能打新?
能。但要换打法了。
首先,未来不要再盯小票妖股了,而是盯大票低估股。纳斯达克新规下,PPT滤镜彻底粉碎,过去你追的是“哪只涨得快”,现在你要看“哪只还没涨”。如果一家公司估值合理、业务真、增长稳,哪怕首日不暴涨,长期收益也更稳健。就像拼多多,刚上市那年,首日破发,很多人看衰。结果3年后涨了十几倍,你就算短线不赚,中线也能翻身。所以未来大家一定要通过招股说明书看清楚公司的营收结构、核心客户依赖度、业务盈利模型是否健康,确认这不是一家“炒热词”的投机性IPO,然后再去想打新的事情。

其次,回避过度包装的公司,重基本面。这里不是尬黑,过去几年玩过美股打新的都知道,有一些中概明摆着就是来圈钱的,专挑监管空档、题材热词,比如“元宇宙”、“脑机接口”、“AI机器人”来吹概念,但一查财报发现只有几十人、无营收,全靠PPT撑门面。投资者如果只听名字就冲进去打新,十有八九会成为接盘侠,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,懂得都懂。
对了,判断公司有没有在PPT吹水,有个小技巧,那就是找竞对。
比如,一家赴美上市的AI软件公司,拟募资3000万美元,按发行价估值1亿美元。这时我们要看,它的业务对标的是国内的商汤、科大讯飞,还是美国市场上的C3.ai或Palantir?如果业务模式相近,但是财务数据都大相径庭,那肯定是吹水没跑。我们要寻找的,是估值比同行低50%以上,但是增长预期更稳定,更具有吸引力的打新标的。因为很多时候,IPO的窗口期波动很大,投资者对商业模式也未必很懂,只看发行价和估值,结果有可能会失真,但是用行业和竞对来锚定打折空间,这招往往管用。
最后一条也是很多老打新客都在用的判断法:看投行阵容。如果看到承销商阵容中有高盛、摩根士丹利、花旗、瑞信等大型机构联合承销,这类项目通常背调更严格,投行也会对发行估值更克制,上市当天破发概率较低。而一些小型投行主导的项目,过去常出现在股价暴涨暴跌的名单里,参与此类项目风险极高。不过大家也要注意,大投行参与并不代表稳赚不赔,但至少说明IPO的机构层面是“有门槛”的,整体质量更可控。

总之,美股打新的时代还没结束,只是变了玩法。以前是抢短,现在更讲逻辑。如果你还指望靠1万美金搏个十倍回报的话,老实说,这条路未来大概率要关了,但是如果你愿意做功课、看估值、看基本面,未来还是有机会在“真公司”里淘到金子。
以上内容仅为个人分析记录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打新有风险,参与需自担。关注我,持续分享港美股打新策略,少走弯路,多看风口。
考虑港美股打新但没准备好港美股账户的朋友,或者想交流经验的朋友都可以添加微信交流⬇️
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